猪苓汤原方组成、医案条文、用法剂量与方解方论 那么猪苓汤原方组成、医案条文、用法剂量与方解方论有哪些?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。 猪苓去皮、茯苓、泽泻、阿胶、滑石碎,各一两(3克)。 上五味,以水四升,先煮四味,取二升,去滓,内阿胶烊化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 [治则方解] 病机:阴虚水液不利。 方义:方中猪苓利肾中水气,使水气从小便而去。 阿胶甘咸,养血滋阴而润燥,与猪苓相用,滋阴而不助水气,利水气而不伤阴。 泽泻甘寒,泄热利水。 滑石甘寒,利水而清热,善治水气有热证。 [仲景方论条文] 《伤寒论》第223条:若脉浮,发热,渴欲饮水,小便不利者,猪苓汤主之。 《伤寒论》第319条:少阴病,下利六七日,咳而呕渴,心烦,不得眠者,猪苓汤主之。 [辨证要点] 猪苓汤乃五苓散去术、桂,加滑石、阿胶组成。 本方通过利水而清热,主要用于外感热病经治疗后余热未尽,水热互结,阴液受损的病证。 后世医家大多用其治疗小便不利或淋沥、口渴欲饮等证候。 临床上凡辨证属于水热互结,兼有阴伤者,均可用本方治疗。 五苓散与猪苓汤都可治疗小便不利,发热,口渴,脉浮。 五苓散所主病证是表里兼证,虽有脉浮,发热等症,但必有头痛,恶寒;虽有小便不利,但必有少腹急结或胀痛;猪苓汤所主之证,为阴虚有热的水气证,虽有发热,但无恶寒,虽有渴欲饮水但饮水不多。 1.成无己《注解伤寒论》:甘甚而反淡,淡味渗泄为阳,猪苓、茯苓之甘,以行小便;咸味涌泄为阴,泽泻之咸,以泄伏水;滑利窍,阿胶、滑石之滑,以利水道。 2.柯韵伯《伤寒来苏集》:二苓不根不苗,成于太空元气,用以交合心肾,通虚无氤氲之气也。 阿胶味厚,乃气血之属,是精不足者,补之以味也。 泽泻气味轻清,能引水气上升,滑石体质重坠,能引火气下降,水升火降,得既济之理矣。 且猪苓、阿胶,黑色通肾,理少阴之本。 茯苓、滑石白色通肺,滋少阴之源。 二苓、滑石淡渗膀胱,利少阴之用,五味皆甘淡,得土中冲和之气,是水位之下,土气承之也,皆滋阴益气之品,是君火之下,阴精承之也。 3.吴谦《医宗金鉴》:引赵羽皇云:仲景制猪苓一汤,以行阳明、少阴二经水热。 然其旨全在益阴,不专利水。 盖伤寒表虚,最忌亡阳,而里虚又患亡阴。 亡阴者,亡肾中之阴,与胃家之津液也。 故阴虚之人,不但大便不可轻动,即小水亦忌下通,倘阴虚过于渗利,则津液反致耗竭。 佐以二苓之渗泄,既疏浊热而不留其壅瘀,亦润真阴而不苦其枯燥,是利水而不伤阴之善剂也。 故利水之法,于太阳而用五苓者,以太阳职司寒水,故加桂以温之,是暖肾以行水也。 于阳明、少阴而用猪苓者,以二经两关津液,特用阿胶、滑石以润之,是滋养无形以行有形也。 利水虽同,寒温迥别,唯明者知之。 4.许宏《金镜内台方议》:猪苓汤与五苓散二方,大同而异者也。 但五苓散中有桂术,兼治于表也,猪苓汤中有滑石,兼治于内也。 今此脉浮发热本为表,又渴欲饮水,小便不利,乃下焦热也。 少阴下利不渴为寒,今此下利渴,又咳又呕,心烦不得眠,知非虚寒,乃实热也。 故用猪苓为君,茯苓为臣,轻淡之味,而理虚烦、行水道;泽泻为佐,而泄伏水;阿胶、滑石为使,镇下而利水道者也。 1.俞长荣医案 陈某,男,17岁。 右下腹剧痛,小便不利,而住院治疗。 治疗3周,未见好转。 就诊时,右下腹隐痛,腰痛明显,站立困难,小便频急,淋滴不畅,24小时尿量不及300ml,面及下肢轻度水肿,精神萎靡,唇红,舌质偏红,苔微黄,脉细弦略数。 诊为溺癃,证属膀胱气滞,约而不通,水道不行。 处方:猪苓、阿胶各10克,滑石、川楝子、茯苓各15克,琥珀、木通各6克,2剂。 二诊:小便较利,尿量约较前增加一倍,腰痛减轻,但有恶心感,脉舌同前。 虑前阴药过多,理气不足,仍步前法,加理气镇呕之品,并宜因势利导,使无上述之虞。 上方加砂仁5克,竹茹10克,瞿麦、冬葵子各15克,3剂。 三诊:小便通畅,除感腰微痛外,无其他不适。 宜酌去通利之品,加补肾益气之药善后。 2.刘赤选医案 崔某,男,14岁,学生。